日前,廣東省2021年重點建設項目、韶關市2021年“為民辦實事”重大民生工程——韶關南水水庫供水工程舉行通水運行儀式。隨著南水水庫取水口閘門的開啟,南水水庫水從輸水管中汩汩而出,奔涌38公里后,到達韶州自來水廠,經處理后送入韶城千萬百姓家。
為了這一刻的到來,韶關人整整期盼了25年。南水水庫供水工程的通水運行,不但從根本上解決了韶關市區及周邊鎮村飲用水源單一、水質硬度偏高的突出問題,有效保障韶關市區及乳源縣城、管道敷設沿途村莊130萬居民飲用水安全,而且有利于提升水資源管理利用效率,拓寬水資源價值實現路徑,對提高市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尋找新水源 千挑萬選確立南水水庫為第二水源地
人民生活品質要提升,城市要發展,飲用水問題這個“痛點”必須要解決。改變韶關單一水源現狀,開辟新水源就成了韶關的共識。
為開辟新水源,韶關市有關部門展開了大量的調查論證工作,無數次的論證、排查,各路專家學者的分析、比較,然后綜合水量、水質、工程可行性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最終得出結論:只有乳源瑤族自治縣南水水庫具備韶關市區飲用水源的條件!
南水水庫離市區僅38公里,是廣東省第二大人工湖,湖面寬達38平方公里。南水湖水量充足,水體晶瑩透碧,水庫水質達到并穩定保持在一類水水質標準,是一座天然優質水寶庫,是韶關開辟新水源的最佳選擇。
2012年,南水水庫供水工程正式立項。2016年,南水水庫供水工程項目被列入廣東省“十三五”規劃建設的重大民生水利工程,國家發改委和廣東省政府分別安排了1億元國家專項建設基金和1.34億元資金和支持項目建設。2017年4月25日,南水水庫供水工程正式動工。按計劃,工程分二期,一期工程主要包括鋪設一條38公里的原水管和西河二水廠的改擴建等兩部分,配套還有對韶關市區舊的供水管網的改造工程。二期主要為新建二獅嶺水廠和乳源縣城到桂頭鎮的輸水管道。項目建成后日供水能力可達60萬噸,為韶關新老城區及周邊農村130萬人提供優質水,同時解決韶關市區單一水源及飲水安全問題。
日供水能力可達60萬噸 保障韶關130萬人飲用水安全
通水運行儀式現場,韶關市委書記王瑞軍宣布:“南水水庫供水工程正式通水運行!”隨著南水水庫取水口閘門的開啟,南水水庫水從輸水管中汩汩而出,奔涌38公里后,到達韶州自來水廠,經處理后送入韶城千萬百姓家。
“有點甘甜!”來自韶關市武江區的一位市民在家中飲用“南水”后說,“以前用桶裝水比較多,用了南水的水之后感覺口感上還有味道上和桶裝水比較接近,比原來會甘甜一點、順滑一點,泡茶也挺好的。”
據了解,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常見的一類水測量指標中,氨氮的標準限值為0.15mg/L,總磷為0.01mg/L(湖,庫),高錳酸鹽指數為2mg/L。6月18日至25日,南水水庫出水口主要指標氨氮檢測值為0.004mg/L;總磷檢測值為0.008mg/L;高錳酸鹽指數檢測值為1.16至1.51mg/L,檢測值均在一類水標準限值范圍內。自2018年起,南水水源便持續保持著一類水的水質標準。
優質的“南水”背后是無數工作人員揮汗如雨、不懈奮斗的成果。2020年6月11日,韶關市政府與粵海集團、省能源集團簽署三方移交協議,由粵海水務接管工程。特別是2021年以來,韶關市委、市政府各級單位,項目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秉著辦實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充分發揚“白+黑”“5+2”精神,在確保工程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使工程建設全面提速。
得益于韶關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推動,工程建設順利推進。今年3月30日,南水水庫供水工程主體正式完工;5月25日開始階段通水試驗;5月30日全線通水試運行;6月18日全線正式通水。今后,經過管道和水廠,來自南水水庫的清澈甘泉將源源不斷輸往韶城市民家中。據了解,南水水庫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可達60萬噸,取水規模每年將達到10911萬立方米。
南水水庫供水工程是廣東省和韶關市重點建設項目,也是韶關市政府2021年十件“為民辦實事”重大民生工程。南水水庫供水工程通水后,不僅讓韶城市民飲用水水質提檔升級,也實現了從單水源供水到雙水源供水的跨越,有效保障沿線130萬居民飲用水安全。
“南水水庫供水工程通水運行,韶關百姓期盼了25年,如今優質干凈的南水送進千家萬戶,兌現了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譜寫了韶關市水利建設的新篇章。”韶關市市長陳少榮說,項目運營單位要肩負起重任,管好用好這寶貴的水資源,健全完善運行管理制度,有效降低運行成本,保證工程安全運行,讓廣大群眾喝上“放心水”“優質水”。要做好水資源高效利用“大文章”,結合資源資產價值化和招商引資工作,加大對韶關市優質水資源的宣傳推介,提升外界對韶關城市未來發展的良好預期,吸引更多客商來韶投資發展和居住置業,讓“南水”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真正成為滋潤韶關大地、造福一方百姓的幸福之水。
苦干加巧干 啃下“硬骨頭” 韶關建成省內水頭壓力最大的輸水工程
南水水庫供水工程38公里的原水管要穿山越嶺并把南水湖與位于韶關市區的水廠連通起來,不僅施工條件艱苦,而且技術難度高,需要工程技術人員及工人攻堅克難,用智慧與力量解決施工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自工程動工建設以來,一大批技術人員和工人在野外作業,風里來雨里去。單是工程中的技術關,就時刻考驗著工程技術人員。工程中要敷設的原水管,是管徑2米的鑄鐵管和鋼管。要把如此大的水管按照技術規范埋在地下并連接好,其難度可想而知。
南水水庫取水口要在巖石中開鑿加寬原有的取水隧道放置原水管,原水管要橫跨由大塊巖石形成的南水湖底,這些工程的技術難度都不小。工程建設者充分發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苦干加巧干,終于把這些“硬骨頭”啃了下來。
廣東粵海韶投水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秉恒說,公司按照“工程集團管控+水務技術+現場指揮”的模式強化項目的管理,緊盯目標向前趕,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基礎上搶時間,趕進度,全力推進工程進展,攻克了工程施工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關。
攻克試壓關。南水水庫供水工程原水管試壓是一個不小的難題。據悉,工程水管的試壓壓力在省內輸水管中名列第一,國內排在第二。為了讓試壓成功,粵海水務專門派出技術力量到新疆取經。在此基礎上,召集施工等相關單位進行座談,研究科學合理的試壓方案。
38公里的原水管要分幾段試壓也是一個問題,長度太長,則不利于發現問題;太短則效率低且成本高。為了找到一個科學合理的分段方案,梁秉恒他們選取了一個試驗段進行試驗。通過仔細試驗,最終選擇分為20段進行試壓的方案。事實證明,這個方案合理,為按時完成試壓任務打下了基礎。
攻克調試關。調試依然采用分段的方式進行,但調試涉及設備操作,調試過程中要同步指揮上百號人協調工作,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為此,粵海水務通過預演、全員培訓等方法,讓參與調試的人員掌握了相關技術要求。再加上專家審核過的調試方案,讓調試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調試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個小插曲。5月22日,最后一段水管調試時,水壓總是升不上去。分析可能存在兩個原因:一是水管最高點沒有安裝排氣閥,可能排氣不干凈;二是水管某處漏水,導致水壓無法升高。5月30日就要試通水,如果不能及時找出問題,那就無法按預定時間完成施工任務。梁秉恒十分著急,幾天吃住在試壓工地,最終找出問題所在,如期完成調試任務。
本文轉載自《南方日報》,有刪節 作者:范永敬 沈明禮 蔡仁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