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水而興,人民的生活因水而美,水是支撐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資源。當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對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廣東粵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粵海集團”)凝心聚力做強做優做大水務及水環境治理核心主業,旗下廣東粵海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粵海水務”)作為中國水務行業的領跑者之一,日均水處理規模位居行業第二,業務遍布全國18個省市區,把優質飲用水送至千家萬戶。
9月27日至28日,由粵海水務、廣東省水利學會、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聯合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行業協會等共同主辦的“城市群飲用水安全保障與科學輸配會議暨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聯合創新中心首屆論壇”在深圳舉行。本屆論壇旨在推進行業資源深度融合,加強國際國內合作交流,從學術和行業視角探討城市群水安全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以及水務科技研究,從推動水資源安全技術創新發展出發,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多方力量群策群力
為大灣區水安全建言獻策
粵海集團董事長侯外林在本屆論壇致辭中說,粵海集團已連續50多年穩定運營東深供水工程,近年來更是啟動了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等“大動脈”國家級工程,同時致力于農村集中供水、城鄉污水處理等民生工程,為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緊缺問題、科學構建大灣區水網格局作出了重大貢獻。展望未來,粵海集團將以融入“雙區”建設、服務灣區發展、造福灣區人民為己任,提供改善水環境一攬子解決方案,為建設美麗灣區作出粵海貢獻。
多名院士齊聚深圳,共同解讀城市水安全保障與科學輸配“密碼”,成為本屆論壇的一大亮點。
此外,來自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同濟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等全球知名高校學者,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委員會、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部門、科研機構專家,粵海水務、蘇伊士環境集團、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水務企業代表也分別進行學術報告,并開展深入研究討論,為大灣區水安全創新發展提供了多重思路。
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寧遠以“黃淮海流域城市集群的跨流域水資源輸配—南水北調”為題做特邀報告,全面詳盡地介紹了工程從規劃、建設、運營到發揮綜合效益的情況,以及東中線工程在推進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方面的寶貴經驗。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教授張錫輝指出,大灣區水資源分布不平衡,亟需跨流域調水工程提供供水保障。同時,他提出城市用水也應注意劣質再生水惡性循環及污水處理系統中的新興污染物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陳永勤表示,東江水對香港長期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功不可沒。他指出,對港供水是一個系統性的管理問題,需要粵港兩地有效加強協商和合作。
堅持創新引領
為大灣區水安全保駕護航
論壇期間,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水安全聯合創新中心也于9月27日舉行揭牌儀式。該中心由粵海水務與粵港澳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知名水務企業等共同籌備成立,旨在匯集粵港澳及國內院士、專家資源,在水資源管理、水生態、水環境治理等方面進行技術攻關,加快水務領域技術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
香港水務署署長盧國華說,該中心將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城市充分利用創新科技來管理用水需求和供應,在推動大灣區水安全標準國際化方面擔當重要的角色,助力灣區城市發揮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
致力于核心技術研發與運用,不斷搶占技術高地,是粵海水務能夠實現行業領先的核心競爭力。公司堅持產學研合作,建成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多個科研平臺和國內一流的水環境監測中心,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多所國內知名高校以及院士專家團隊形成產學研聯盟,擁有飲用水深度處理等多項核心專利成果,在雌激素及異味物質研究、管網漏損控制等方面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除此之外,近年來粵海水務專門培育了一支專業隊伍專注于智慧水務業務,并與華為攜手打造了國內首家鯤鵬智慧水務聯合創新實驗室、與騰訊云合作成立國內首家水務物聯網聯合實驗室,共同推進智慧水利水務領域中的創新研發和技術升級。
在城市水資源科學輸配領域,粵海集團運營和承建的多項大型跨區域調水工程,為區域供水安全提供堅強有力支撐。
集團旗下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運營的東深供水工程,50多年來累計供水量達570多億立方米,為香港繁榮穩定和深圳、東莞的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廣東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承建的世界流量最大的長距離有壓管道調水工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將為廣州、深圳、東莞解決生活生產缺水問題,并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覆蓋人口約5000萬,為大灣區發展提供強大水資源保障和戰略支撐。
廣東粵海粵西供水有限公司承建的廣東迄今為止投資規模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建設條件最復雜、受水區域最廣的重大水利項目——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將補上粵西水資源總量不足的短板,惠及1800多萬人,是系統解決粵西人民用水問題的重要民生工程。
粵海水務董事長鄭航桅說,“十四五”期間,公司將加快水務領域技術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圍繞國家戰略、產業需求開展重點難點攻關,在水資源配置工程、綠色優質低耗水處理和數字化轉型等方面持續創新,全力以赴為水務發展賦能,為大灣區水安全保駕護航。
聲音:
多名院士齊聚
共解城市水安全“密碼”
中國工程院院士、粵海水務和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張杰在“流域水環境恢復和城市群水系統健康循環”主題特邀報告中指出,要想同時解決水資源短缺和水質污染,需要以流域為地理單元,統籌考慮社會用水循環與自然水循環的互動關系,把城鎮群、農業、畜禽養殖業等方面的水事活動統一于流域之中,以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建立流域和城市水系統健康循環的理論與方略體系,并與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相對應,實現在流域社會用水健康循環。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分析了我國城鎮飲用水安全面臨的微污染物、致病微生物、副產物等挑戰,水的自然循環和社會循環對水質的影響,以及地表水水源存在問題。他說,保障飲用水安全,要加強包括多功能綠色預處理技術、強化混凝技術、高級氧化及與生物組合深度處理技術多種技術保障,同時強化供水管網區塊化改造和智能化供水,降低管網水齡和管網漏失,減少停水和水量突變,同時要創新二次供水的服務模式,將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有機結合,綜合調動各方積極性。
中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王復明院士針對城市地下空間管線日趨密集、錯綜復雜,在運營多年后會出現管道破裂或發生結構性損壞,甚至發生穿孔或泄露事故等工程難題,介紹了無需對路面和地面進行破壞的非開挖技術在管線施工中的應用,以及地下基礎設施非開挖修復技術的發展與“工程醫院”共享平臺建設,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城市地下管線建設工程的難題。
美國工程院院士、萊斯大學教授Pedro Alvarez則強調了面向低能耗、低成本的水凈化需求、開發新型納米技術的必要性和優越性。他介紹,納米技術可以開發新的技術,催生其他新的附帶技術。這些技術可以進行共同的集成,最后變成一種高性能的模塊化處理凈水方案。
本文轉載自《南方日報》,撰文:李赫